查看原文
其他

独家专访韩松、冯象 | 2019年,这个世界会好吗?

新年专访 活字文化 2022-10-03

有人说2018年的关键词是众星陨落,我们在这一年和太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告别;有人说2018年是不折不扣的寒冬,世界经济都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;有人说2018年世界的聚光灯都照在了中美博弈之上,世界格局将面临重新洗牌......2018年无论如何定义,都已经成为过去,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该用怎样的姿态迎接2019年。于是,我们在新年伊始,采访了活字文化的老朋友们,他们在过去的2018年里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勤奋耕耘,创造了丰硕的成果,今天我们推送活字对韩松老师和冯象老师的小专访,和他们一同回顾2018 ,展望未来的新世界。——编者




专访冯象 | “年底大裁员,想不想终结资本主义?”




活字文化:冯先生,您在新书《我是阿尔法》(活字,2018)中阐释了人工智能(AI)和共产主义的关系。您说,AI科技与AI经济有可能帮助共产主义提前实现。您还指出,私有制下,AI经济将不可避免迎来彻底知识产权化的“租用主义”统治。那么,面对这两种可能,什么因素决定了智能社会的走向?如果像您在书中提到的,将AI驯服为共产主义新人,是否就能规避第二种可能呢?

 

冯象:“十分遥远”,即我讲的“天国”的无限延宕,那是真正的信仰的考验摆脱投机主义或交易/契约关系的前提条件。至于私有制,永远在完善中的、号召进行到底的那一种,很可能是兔子尾巴,长不了了。年底企业大裁员,你问问那些被炒了鱿鱼的,他们想不想终结资本主义?不敢吗?那就再等五年十年,等“大失业”吧。“未来已经来到,只是分配不均”,这是文宣竭力掩盖的社会现实。

 

不,AI不可能被“驯服”。将来机器比人聪明,人机融合之日,电脑要重塑人脑如书中所言:“难道黏土可以跟陶工并论”(《以赛亚书》29:16)?“革命将始于先进的电脑对落后的人脑的教育和启迪”(《我是阿尔法》,页219)。


电影《人工智能》海报截图


 活字文化最近您在北大做讲座,提到AI对法律规则学说和实务的冲击:数码规则是硬规则;智能时代,私法将向公法演变。不仅法学,现在整个文明秩序或许都在经受AI的挑战。您认为,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分子,应该怎样面对这些挑战?怎么描述、定义当下的时代症候?

 

冯象:西方式法治,是软规则治理,正在被新时代的硬规则所取代。对,法律只是“文明秩序”的一部分,孤立地讨论,囿于软规则的学理框架,是没出路的。人机关系的核心还是伦理问题,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亦即两条道路的斗争。这就对人文与社科学术(包括进步法学)提出了时代的要求:揭示分析我们社会或“人类共同体”的根本问题。根本问题往往是被精心遮掩着的。硬规则的一个好处,便是促进了旧意识形态的遮掩失效,把作为“时代症候”的贫富鸿沟阶级矛盾暴露出来了。

 

冯象老师今年的新著:《我是阿尔法》


活字文化:您是法学教授,对前不久发生的“基因编辑婴儿”事件有什么看法?

 

冯象:且不说现时鼓励科研人员创业(套取经费跟补贴办公司当老板)的政策导向,就“时代症候”而言,在私有制下,此类事件也是不可避免的。只有铲除了资产阶级私有制,科学才能真正“从阶级统治的工具变为人民的力量”,而科学家本人,才会“从阶级偏见的兜售者、追逐名利的国家寄生虫、资本的同盟者,变成自由的思想家”(《法兰西内战》初稿)。

 

活字文化:2018年还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?您对2019年有什么期许?

 

冯象:贸易战新冷战,“夫妻”做不成了。这是今年。


明年有什么期许?继续做不成就好。


 




专访韩松 | AI、基因工程注定要与人类共存




活字文化:2018年,您与活字文化合作了《给孩子的科幻》。在新书首发式中,您提到:“这么一个时代里面,我觉得有一种可能,就是发生在周围的一切,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,就是科幻。” “可能超后现代的未来正在来临,对此,我感到迷茫,面对这么一个新的文化,我没有做好准备。”在您看来,现实生活已经变得比科幻更科幻。您的这种表述,是基于目前技术革命对现实生活的改变与影响吗?那么最让您感到困惑和疑虑的是什么?

 

韩 松:是的,科学革命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生活,2018年出现了基因编辑婴儿,2019年5G时代就要到来,一切都在变化。我的困惑和疑虑是,在技术加速进步的情况下,未来越来越不可以预测。

 

《给孩子的科幻》,由刘慈欣、韩松选编


活字文化:您之前在一次演说中提到:“科幻是描述现代化尤其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一种文学。一种理论认为科幻是大国雄心的代表,真正的大国崛起过程,一定会伴随着科幻的热潮。”那么在您看来,在“中国崛起”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科幻作家,他们的创作中有什么区别于前辈的气象?您对青年科幻作家有哪些建议与期许?


韩 松:新一代青年科幻作家,他们的视野更广,笔触更细,情感更丰富,思想更前沿。有的作品着实让人惊叹。希望他们更加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,参与实践,多想多看,多学多思,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力作。

 

活字文化:您在您的小说《驱魔》里设计了一场病人与医生、死神的战争,您认为“人是热爱战争的,把人救活后他们会马上去送死”。您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过:“人工智能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痛苦,但矛盾的是,人这种动物有天生追求痛苦的取向。”结合最近的基因编辑婴儿问世事件,用人工手段修改人类基因,从而规避某些疾病,获得“永远的健康与长寿”,或许并不是现在的人性水平可以承受的。对此您有什么看法?我们如何与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、基因工程等技术共存?它们将以何种方式造福人类,或者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哪些隐患?


韩 松:智能机器也好,人工改造的生物也好,数码现实也好,都注定要与人类共存,这只是迟早问题,需要适应它们,拥抱它们,它们造福人类的方式太多了,比如使我们的脑力体力延伸,使我们活得更长,消除疾病,甚至改良社会。同时,防范其风险,主要是那些可能有存亡问题的大风险,比如出现超级病毒消灭人类。

 

韩松(左三)和刘慈欣(左四)在《给孩子们的科幻》首发式上谈论科幻、诗意和末日焦虑


活字文化: 您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在本土化表达方面,需要做出哪些尝试和创新?和西方科幻相比,有没有独属于我们的科幻题材?

 

韩 松:科幻本土化方面,需要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,用中国人的视角来观察宇宙,提出解决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的中国方案。独属于我们的科幻题材,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建成全面小康、在人类历史上让十亿以上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,都可以写,因为幻本身是一种现实主义文学,科幻是具有正能量的、十分积极的表达方式。

 

活字文化:2018年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?您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?您的新年愿望是什么?

 

韩 松:过去一年令我印象深刻的事件,是三月份的全国两会,它很重要,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有关天文的小说。我的新年愿望,是祈祷大家无病无灾。


—— end ——

活字文化

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购买《给孩子的科幻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